当今世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现在,“互联网+教育”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互联网+”不只是一个技术路径,更是一个时代特征。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就特别指出“要建立评价资源平台,组织专业机构开发科学的评价工具,促进资源共享。各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评价工具,为开展评价、改进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可以预见,“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走向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望彻底突破原有经验式课堂。
教学评价的困境,使传统听评课活动迎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但是,当前教育大数据的建设却很少关注到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的决策方案并未基于课堂教学行为数据的精准分析,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断性。本课题研究正是针对此问题,通过自主研发的“多元交互式”课堂教学观察平台采集教学行为数据,力图通过长期努力建成全国性的课堂教学大数据平台,为精准化教学质量诊断提供分析工具,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参考证据,为教育大数据建设提供部分数据。
“多元交互式”平台:让未来课堂更高效
围绕“互联网+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问题,对经典教育评价理论进行改造,持续开展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内容、指标、标准、方法、工具等方面的研究,研发了“多元交互式”课堂教学观察平台,使之成为一个数据驱动的信息采集与决策咨询系统,并使课堂教学评价迈进了数据分析云时代。
依照“课堂观察+互联网+数据思维=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估”评价思路,采用普元SOA标准及J2EE开放技术平台,引入文字输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视频捕获等功能,研发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查询检索、分析挖掘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课堂教学观察平台,包括PC版、APP版及微信小程序系列应用程序。平台界面友好、信息采集高效、数据处理快捷,能生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可视化决策报告,是集观课、评估、科研、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评价工具。其中,PC版平台架构了包含展示层、应用层、决策层、管理层等组块。
基于“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平台,通过嵌入供专家、同行、学生及执教者等多元主体选择使用的各类课堂观察工具量表,利用手机、平板电脑与计算机等移动终端,采用行为编码方式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直接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
当前,平台中共有中小学15门学科、10类主题、55份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每一评价量表制定了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每项观察指标按SOLO分类理论设计五等级制的评价标准。所有评价量表的指标与标准的设计均指向发现、协作与建构,体现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以帮助教师智慧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
“多元式交互”课堂观察平台能准确展示各个观察量表的指标,克服了传统评课标准不一的缺陷。其利用手机、PAD、电脑等移动终端,完整采集课程数据,替代了传统的纸笔听课。课堂教学数据经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直接为课堂评估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从而让课堂诊断更科学。该系统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课堂进行客观、科学评估,提出多元化的建议,帮助执教者与观课者有针对性地改进不足,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同时,教学过程中获取的所有评价信息均在后台进行处理与分析,提供的多元化分析结果与报告则为教学管理者提供了决策依据。
精彩的瞬间,即时的评价
“多元式交互”的地理课堂,采用循环跟进的研究方法,帮助教师纠正课堂教学偏差行为。
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三次跟进式研究过程的记录为例——
第一次课堂观察
地理专业表达行为勉强合格
1
依据“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平台中的“地理专业表达行为”观察表及评价标准,同组教师开展了第一次观课。生成的统计数据显示各种行为效果不太乐观,各项观察指标的等级大多为C或D。
第二次课堂观察
地理教师专业表达行为得到优化
2
与第一次上课相比,原来的偏差行为在本节课有了明显改进。教研组依据平台统计数据和观课信息,为授课教师明确诊断了课堂偏差行为。因此,本次的专业表达各种行为中效果等级明显上升,B等级明显增多。
针对本次授课的结果也提出了相应的矫正建议:第一,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让学生交流评议。第二,展示学生作品时,要组织学生进行评议。第三,纠正学生发言时教师插话、插问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第三次课堂观察
地理教师专业表达能力明显提升
3
本节课与前两次比较又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偏差行为,例如:缺乏对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指导和思维模式的归纳;重难点问题未能组织学生讨论、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等问题。
以上循环跟进式教学评价案例表明,采用新型的评价方式可以使课堂教学评价从经验的、主观的判断走向科学的数据分析,使得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变得清晰可见。作为一项开创性研究,如何获得客观真实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高评价的效率、如何解决教育大数据人才匮乏等问题,均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选自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实验研究条目成果,作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数字化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朱雪梅,副主任潘竹娟,助理研究员程晨,原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