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体系;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要构建泛在的学习环境,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未来的教育,必将是基于网络环境、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是在规模化教育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多样性、个性化和教育公平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将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信息不仅仅体现在信息量的几何技术扩增,还体现在信息的对称性上。泛在的学习环境必将重构学习空间,现实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的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便捷获取和智能推动,从而构建新型的学习场。
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视频教学、自适应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基于讲授和操练的学习范式受到颠覆式冲击,信息技术催生教学流程再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形态和历程也更加丰富,技术不仅提供更具智能、更具个性的教学内容和辅助学习工具,而且可以实现更加精准、更加耐心的智能导学,教师的工作重心将会更多地转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心理干预、人格塑造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必将带来深度变革。
在技术的支持下,传统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将会得到缓解。教育供给侧改革将因为信息技术的支撑而取得突破。传统的名师名校资源将与现代高科技互联网公司协同进化,教育将变得越来越廉价、越来越高效。而基于创新、实践和体验的教育资源将成为新的需求热点。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供给转向创新供给,创客学习,STEAM课程成为人们教育追求的新热点,从而催生教育供给侧的改革。
教育信息化将在学习评价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基于综合素质的评价将贯穿在教与学始终。以高强度操练和博闻强记为核心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向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驱动教育的方向性转变。
世界发达国家正全面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以及教育精准治理和科学决策。构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治理体系,充分协调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构建家庭、社会和学校协同的教育场,同时,鼓励教育创新,给予学校创新更大的宽容度,构建强大的教育创新容错机制,促进办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这将成为教育治理转型的风向标。
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方案的基础上,上海市教委也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未来的上海教育信息化,最值得期待的突破口有三项。
我们要整合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加快构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每个学生打造一个数字书房,为每位教师打造一个数字办公室,实现基于空间的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智慧教育服务空间。
基于数据汇聚,我们不仅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学了什么、学得如何,还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倾向和缺点劣势,从而为每个学生构建数字画像,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为办学改进、生涯规划、分类遴选、持续培养提供技术支持。个人的数字画像还可以汇聚成群体画像,实现政府的教育治理科学化。通过数字画像,构建覆盖全体学生的学习管理系统,能充分利用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学生的天性合作,突破动机鸿沟,帮助每个人成就精彩人生。
基于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新形态的学习资源体系。重构学习内容,创新知识呈现,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构建自适应学习系统,构建复合型教材和智能化学习服务体系。在知识图谱的基础上,让学生实现自适应学习,让教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决策,更多地实现智能化,每个孩子起点不同,智能倾向也不一致,这个时候,就要根据每个孩子特征,设计个性化的成长系统。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构建泛在、智慧的教育环境,以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和创新,是上海市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形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