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项目 返回列表

“中国十大人物”郝景芳:我们的教育究竟弱在哪里

2019/2/18 14:49:49
精彩导读

解决世界的问题,是在我看来教育唯一真正的目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才能获得进大公司的能力,而是因为学习才能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成为更好的人类。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童行学院是为3-12岁孩子提供系统性通识教育的课外学院,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



郝景芳: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国际科幻大奖雨果奖获得者、财富杂志40名40岁以下商界精英;《人物》杂志评选的中国十大人物,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

    今天,我想聊聊我对中国教育的判断和展望。我以两重身份聊这件事。一是多年教育的亲历者:我从小学到博士毕业,经历了22年中国公立教育系统,一直在观察、追问、思考;另外是三岁半女儿的妈妈,在两年之后,也要给女儿报名加入国内的教育系统,因此也会权衡。


    有人会问:中国教育系统是不是很糟糕?你会让孩子从小出国读书吗?


首先,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教育系统是糟糕的或者失败的。我完全不这样想。


    从内容设置上讲,中小学的系统性学科设置还是很严谨,打下的基础也扎实,让学生有比较好的基础进入高等教育。重视语数外也是合情合理的,北大哲学系一位教授在《理想国》课上说:“阅读能力和逻辑能力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高考看重语文数学完全没毛病。”


    从形式上讲,高考制度也算是公平合理,虽然僵化,但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凭能力脱颖而出,而不需要比拼父母对大学的赞助,即使穷学生机会在变少,但有钱人也不能随意操作。


其次,我也观察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在革新。有的时候革新的方向是好的,有的时候革新的方向矫枉过正,或是带来新问题,但总体而言,革新一直在进行,并没有停滞不前。减轻学生负担、调整选课制度、扩大自主招生,教育部门也一直在出台新政策,并不是铁板一块。


    但是,我心里也非常清楚,中国教育系统仍然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这问题并不像作业多、考试制度僵化这样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它更难量化,但在我看来,它的影响可能更大一点,甚至影响到学生和整个国家未来成长。这个问题也是令我自己深有触动、想要投身教育领域的重要理由。


    那么我心中的、中国教育系统最为欠缺的,究竟是哪一点呢?


来自以色列的对比分析


    一年多以前,我和一位来自以色列的年轻创业家聊教育,他谈到很多事情,给我全新的知识和启发。


他首先讲到犹太民族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他说犹太民族重视阅读经典和提问、辩论,小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相互辩论,师长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问“谁同意这个观点,谁反对这个观点”,同意观点的孩子要列出一二三,反对观点的孩子要反驳一二三,然后,支持一方再对反驳一一给出回复。这样的辩论是对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很好训练。


他接下来讲了他对中国和以色列教育系统的观察。他说,以色列的教育从小就非常自由,只上半天课,剩下半天就自由活动,而且对孩子的兴趣非常支持,压力也不大。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天生的strong kid(优势儿童),因为这些孩子的学习是自我驱动,学习也比较轻松,总是自己去寻找想学的新东西,充满新的想法,需要空间去实现。


    因此以色列经常能出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以他个人为例,他9岁起开始自学编程,父母一点都不懂,他完全自己从计算机上寻找资源学习,后来二十几岁就有成功创业经验。


    但是,他说,以色列的这种教育制度,太多靠个人推动,对于很多资质不高的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平庸,甚至成年后的基本教育素质都较低,因此从大众来看,教育成果并不高。这一点和中国教育系统正好形成对立:中国的教育系统,很少给出众的孩子额外的自由度,但是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最终的结果达到一定标准。


    因此,在他看来,中国教育的集体性应该和以色列教育的个体性互补。


    他的这番话,给我很多触动,其中也有不少共鸣的地方。中国教育系统,并不鼓励特立独行,如果你资质过人,要么跳级、升班抢跑;要么要求你照顾大家的步调,做一样的事。并不会因为你有自己想探索的领域,就可以自己去探索。学会了就想去玩?不听课?门儿都没有。


这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眼界太窄。从老师到家长都相信,教育就是学好课内知识,考试考好,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有余力,想要扩大学习范围,唯一能想到的方向就是提前学高年级的课本。也就是说,缺少广度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单线上赶进度。父母和老师并不相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玩出自己的世界,在学校课本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可以去探索。


中国的教育,并不利于资质较高的孩子。教育系统均值比较高,最终学生的差异不大,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一生的成就也就考试好;


以色列的教育,差异比较大,靠学生自身的天赋和兴趣,有自我推动力的学生,天空没有上限。

 

一个对比:来自美国的教育


    最近和一位在美访问学者交流,她的女儿12岁,在美国小学读了一年多,目前六年级。她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小学教育,发出感慨:美国的小学学这么多看上去没用、但真正有用的东西啊。


    她指的是什么呢?我详细询问了一下。原来她女儿上的小学有四大主科,比重差不多,分别是:数学、语文(即英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后两者是国内小学很少有的。


    其中科学按照主题探究世界,她女儿学习“水”已经学习了快一年,就一个小小的“水”,展开许多方面,从生活用水,到整个世界的水循环,还有与食物、工程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水,她女儿小学就已经知道了不少化学概念。


    社会科学学什么呢?她们用一年的时间“绕世界一圈”。学习世界各大洲各国文明,前两个月刚刚学过中国,学习了中国古代各个王朝和皇帝,还有风俗和科技,这个月开始要学习非洲了,从气候、地理到各国文化。她们还要写自己对不同文化的观点。


    为什么她认为这些知识是“看上去没用、但真正有用”呢?因为她觉得这些知识和周围的真实世界相关,而且教会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我在英国读书的一年。我从9岁到10岁跟随父母到英国一年,在当地读书。读的只是普通公立小学,也不在富人区,更离英国的传统贵族教育很远。但就是这个破破的公立小学,我们在大半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人体百科和鸟类百科。每一个主题下,我们会阅读、绘画、做习题、做设计、写文章。最后没有考试,而是每人都会做一大厚本“成果”,包含自己在此主题下做出的所有内容。


    所有这些学习和成果,了解水的知识、鸟类知识、希腊知识和人类知识,对于参与国际竞赛都没什么帮助,对我们中国父母在意的高考或者美国标准入学考试也没什么帮助。那么他们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学呢?这些知识到底是有用还是没用呢?


有没有用,要看在学校里还是学校外。有很多知识,对于标准化考试不一定有用,但是对于真实世界的真实生活,却是用处极大。


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常常距离真实世界很远,以至于学生常有“为什么学”的困惑。化学课上学了很多物质的化学式,学了配比化学方程,学会了看瓶瓶罐罐的小图,但是这与生活有什么关系?不知道。于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然而另一种学法是反过来,先了解真实世界,理解真实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有什么现象、规律和困扰,然后思考解决方法的时候,遇到了化学公式。这个时候的化学公式是直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的,将来走入真实世界,可以直接调用学过的知识来运用。


    小学学科学有什么用?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从小建立未来科学家、工程师、创业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从小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小学习各国文化有什么用?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从小建立未来社会学者、政治家、媒体和文化人的思维方式,从小学会理解文明的渊源和传统,懂得与国际世界沟通。这些学习建立的视野和思维方法,可以直接带入长大后的工作生活。


    这是中国教育系统的另一项缺失:过于注重纸面上的标准化题目,缺乏学习真实世界。我们特别重视考试的记忆和技巧,但周围的世界什么样?孩子不知道,父母和老师也不重视。我们常有一种“高考之前,活在真空里”的感觉,对大世界没感觉,也不知道时代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做什么。这让我们在各种竞赛中领先,但却茫然无措踏入职业选择。


我们的教育弱在哪里


    第一节说过以色列的教育。以色列的教育只是更大范围犹太人教育的缩影。犹太人至今出过189位诺奖获得者(其中180位科学、文学和经济学奖获得者,9位和平奖获得者),以色列建国短短几十年,已有12位诺奖获得者。


    为什么犹太人的教育如此能孕育大师?依不少国人当今的想法,一切都是财富的结果:犹太人能挣钱,因此犹太人能得大奖。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所有杰出成就都是金钱的堆积和金钱的幕后交易。但如果抱着这样的偏见,而不去诚恳学习其他民族的思想精华,那么将永远没有思想提升的源泉。


    除了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犹太民族的家庭和教会教育。犹太人家庭教育有两个特征,是孕育杰出智慧的源泉:


其一是犹太人至今极为重视经典阅读,而阅读是最重要的智慧来源。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像文字这样传递思想,重视经典阅读,就是重视思想绵延。


其二是犹太民族的教育重视疑问和思考。从孩子小的时候,就鼓励提问、质疑、探讨、辩论。孩子需要思考和辩论经典中的问题,包括上帝创造宇宙、人类、犹太民族的故事,其中隐含大量关于世界起源、世界演化、世界规则的问题。经常探讨这些大问题,让孩子学会去思考对人类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和哲学。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系统已经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了,但是缺的恰恰是一些灵魂性的东西:超越的思想。


我们的教育强的是什么呢?是技能训练。从一年级到大学,我们都强调把基础打扎实,先不管为什么学习一个知识,先把它学好。无论是数学物理大量做题,还是语文英语的勤恳背诵,都是“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把所有精力放在技能提升上。学习的明确目标是提高成绩,提高成绩的目标是考学,考学的目标是稳定工作,稳定工作的目标是提高收入。经过这一整个过程循环,一个人苦得蜕了一层皮,也总算是熬出来,家和万事兴,再把这套吃苦的哲学灌输给孩子。


那我们的教育弱的是什么呢?是理想境界。一个人接受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学习想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为什么不辞辛苦爬山,山顶究竟有什么风景?我们接受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


    如果我们给教育描摹的目标就是好工作和挣钱,最理想的实现也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挣很多钱。比这个更大的目标是自己创业或者做生意成功,经济上的成功无疑更大,但仅此而已。比这个还大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国命运救亡图存、振兴单一民族,这个宏愿很了不起,也很宽阔,但是放在世界范围仍然只是一国之梦,产生不了引领全人类的杰出人物。


    真正的杰出人物是怎样产生的呢?杰出的历史人物,国籍民族家庭背景各异,成长路径也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通的核心的指引:解决人类和世界的问题。


解决世界的问题,是在我看来教育唯一真正的目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才能获得进大公司的能力,而是因为学习才能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成为更好的人类。


    牛顿是如何产生的?他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央造币局找一份好工作,而是试图用数学解释整个世界运动的原因。


    达尔文是如何产生的?他的目标并不是拿一份水手的好工资,而是在纷繁复杂的动植物中找到共通的特征。


    艾伦·马斯克是如何产生的?他的目标并不是找一个微软的铁饭碗,而是不断想探索新的方式,解决人类陆地交通、太空交通问题。这些人物,也没有为英国或南非的民族强盛而学习,他们要解决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大问题。


    解决人类大问题,才能成为影响世界的杰出人物。这正是我们的教育中往往缺的一环。人类有什么大问题?世界有什么大问题?很多人面对这两个问题是回答不上来的。


    中国在过去落后挨打的年代,能够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和富强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但是我们目前已经重新回到世界巨人的舞台,这就需要有世界级人物,不仅仅懂得让民族不受人欺负,而更懂得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引领人类向前。


    伟大的人物,思考的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终极规律、人类文明的由来、历史的原因、科学的方向、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的相处方式、世间苦难的救赎、更理想的社会变革。


    伟大的企业,愿景是为人类开发新的能源方式、创造新的出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沟通方式、寻找更好的计算方式、解决人类的食物与安全问题、产生更具有想象力的事物。


    解决的问题越属于全人类,最终的成就也就越代表一个民族。

 

在我看来,我们的教育,所缺的就是这样一种“Think Big, Think Deep”的超越的思想。技能训练当然是重要的,若没有过硬的技能,什么境界也达不到。但是只有技能训练,没有思想引导,最终只是盲目奔跑。我把这种教育叫做一种“有脚无头”的教育,腿脚肌肉锻炼得格外强壮,就是没有方向,一直在等着有个人给自己指点方向,“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比谁跑得都快”。可是究竟想去哪儿呢?说不上来。


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极端,“有头无脚”的教育:一些人让孩子退出学校,但是并没有给孩子足够指导,讲究不学习,不接触知识,自己在世界中悟道,这种状态人确实可能想一些大问题,但是容易云山雾罩,不懂现代知识体系有什么深刻之处,最终停留在空谈,做事的行动力也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理想的教育一定兼具思想与行动。思想是为人生寻找方向,行动是让自己到达目的地的工具。爱因斯坦的方向是他对光速飞行的思考,他的行动是他在学校不断寻找的数学工具,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太侧重后者,偏偏缺了前者。


有灵魂的教育目标是思考和创造。而思考和创造获得的收益,只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像牛顿或马斯克这样的大人物,是另一个世界的天才,我家的孩子可没这天赋,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就不错了,想大问题有什么用,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小时候也没学过什么世界的本质、文明的起源、人类的规则,不是也活得挺好的。


父母的想象力是孩子的上限。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于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飞到高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代一代培养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但总是难以培养出影响人类的大师级人物。成就的天花板是想象力,不要让我们的想象力局限孩子的未来。


Think Big。谷歌内部成立一个X-lab,谷歌对其的唯一要求是,解决10亿人以上的问题。不管做什么领域都可以,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思考的是全人类问题,至少惠及10亿人以上。这种思想是伟大成就的前提。


这种思想不仅仅对一小撮资质超群的天才人物有效,事实上,它对于促进所有人的学业事业都有效。你只有有极强烈的问题思维,才能有学习动力;你只有有极广阔的世界眼光,才能建立知识图谱。最终也许解决不了人类的大问题,但一定能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Think Deep。你所设想的世界,是你最终能到达世界的最远边界。雄心壮志最大的问题也就是眼高手低,能力赶不上梦想的大目标,内心失落。然而眼高手低也强于眼低手低,若看不到远方,就不可能走到远方。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是导航仪,手里做的练习是速度轮胎,永远让思想为速度导航,而不要速度茫然乱闯到极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如果要问我,对于中国教育有什么期待,有什么革新的愿望,我的希望并不是推翻现有体系,而是希望给现有体系注入思想和愿景。


我们需要的是对现有扎实基础教育的拓展。我们需要给现有的教育一片更广大的天空,让我们的孩子具备思考大问题的能力,以问题和思考引导未来的技能学习。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具备:


宏观思想

让孩子看得再远一些,想得再大一点,以思想引领行动。希望他们不仅具备优秀技能,更能从宏观大局的角度选择方向,让优秀技能得到智慧的指引。

国际视野

让孩子理解世界、理解古今,具备思考人类问题的意识,未来做好准备走入国际舞台,让中国思考贡献到整个人类文明,成为人类历史真正的杰出者。

问题思维

让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图景,理解当前社会和未来世界的科技、文明与困境,学会思考问题。通过未来反推现在,通过对真实职业的理解,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跨界联系

让孩子能从生活具体的事物出发,超越学科界限,多角度理解事物,具有多方位联结、以小见大的洞察,能将生活具体事物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从广阔、真实的世界舞台出发,带着思考走入日常学习。视野与志愿会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理解学校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对人生;让他们理解人类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主动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对学习和成长获得内在激情。


我们希望孩子能真正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星空是脚步的理由。

 

以上就是我们对教育的判断与期望。中国教育系统有很多优点,值得巩固扎实,但缺点在于视野狭窄,过度强调技能、钻研题目,并没有给技能训练以充足思想指引,以至于学生长大之后技能优秀,但是对方向把握不足,选择自我人生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有限,在世界舞台的贡献受到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