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和抓手,推动从“课改”到“改课”的转变,以促进课改理念更好地落地。 广东省珠海市借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以下简称“深度学习”项目),系统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重构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新样态,打造珠海的“明珠课堂”。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深度学习”项目已在珠海市20所高中全面铺开,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基于区域发展愿景 探求区域教学改革新路径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珠海市中小学在课堂教学改进中做出了诸多新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实效。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方向不清或后劲不足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课堂上“满堂灌+题海战术”或“满堂问+活动全覆盖”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需求,学生会解题但不会解决问题;教师从事的是经验性教学,重结果不重过程,重自己的教不重学生的学。 为了打破“满堂灌、满堂走、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解决区域内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质量有待提升、落实有待深化、区域不够均衡”等问题,全面落实“导悟练改、融通中外、师生出彩”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珠海市积极探索与尝试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等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寻求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落地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2019年,珠海市成为全国16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以打造“湾区教育明珠”为区域发展愿景,积极学习借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经验。 2020年4月,珠海市教育局印发《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珠海实验区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明确将“深度学习”项目纳入实验区发展规划,并启动相关研究与实践。 整体设计、全面统筹 推进“深度学习”项目研究与实践 NO.1 开展理论学习,提升理念认识与价值认同 “深度学习”作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新理念,其理论体系和教学实践模型唯有通过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方可掌握。为此,珠海市成立“深度学习”项目指导专家组,组织开展基于项目的教研活动,分区域、分批次组织关于项目实验学校及以学科为单位的全员培训。 2020年6月,珠海市教育局邀请“深度学习”项目专家组专家做“深度学习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专题讲座,市区各级教研员、教学副校长、教研室主任、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及教师积极参与学习,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数有437人,极大增强了珠海教育改革的先驱力量对“深度学习”理念的认识与价值认同。随后,珠海市教育研究院又在全体学科教研员中开展了共计4期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读书交流活动,引导该群体基本形成了对“深度学习”提出背景、内涵意义及实践模型的正确认识。 NO.2 加强区域共建,强化项目研究的交流互享 珠海与澳门陆地相连、一桥相通。2019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地实施,珠澳两地教育行政部门签署了合作与交流文件,制定了定期会商机制,缔结了43所姊妹学校,并不断搭建珠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平台,双方教育交流互动频繁。 在推进“深度学习”项目中,珠海市教育局以项目研究为媒介,与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携手共建区域教研,共同研讨“深度学习”项目促进课堂教学关系深度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重大变革的实践路径。同时,双方以线上视频会、线下见面会等形式开展项目的交流研讨活动。 2020年10月,珠澳两地有关“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工作的视频会议召开,珠海市教育局向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介绍了珠海“深度学习”项目的开展情况,与其共享优质教学案例,双方还共同商定珠澳两地开展项目交流研讨活动的初步计划。 2021年,双方进入合作研究阶段,缔结了8所姊妹学校,成立了4个项目组,共同研讨优秀教学改进案例,并选取不同学科在两地开展“深度学习”项目公开课活动,互相观摩评议、举行成果交流会、发布共同研究成果。 NO.3 培育“种子选手”,树立区域教学改革先锋 在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中,培养一批对“深度学习”有研发能力的教研员、有实践能力的一线骨干教师,指导学校和教师把“深度学习”项目纳入日常教研活动,对于改革成败至关重要。 2020年10月,珠海市依托“深度学习”项目建立了区域工作坊,并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为第一批实验校,以化学、生物为第一批实验学科,以26名化学、生物教师为实验人员,分层次推进“深度学习”项目研究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工作坊搭建了网络研修平台,用于成员间的展示交流、资源互享,并根据需要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开展专题指导。同时,工作坊中的实验校与实验学科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每月开展一次市级公开课,向全市同学科教师展示“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学改进的优秀课例。 NO.4 加强技术运用,赋能“深度学习”丰富内涵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为“深度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更多支持。强调真实体验、参与式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深度学习”,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多维度的真实情境、设计师生深入互动探究的学习工具、创设学科核心知识能力的迁移应用体验等,以技术赋能“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实施。 如珠海市依托广东省“粤教云”项目以及“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项目,在中小学校开展智慧课堂建设,为学校配备智能互动终端、人教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软硬件设备,借助智能技术创设的真实或虚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教师凭借交互系统提供的数据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不同学生的能力生长推送个性化、进阶性的学习材料和解决策略。 聚焦重点、攻克难点 形成“深度学习”项目探索的典型案例 新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课堂改革,“将核心素养从一个抽象概念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为了更好地推进“深度学习”项目,珠海市探索出一条“典型带动-科组推动-评价驱动”的教研支持区域课改路径。 首先,由学科教研组领衔的学科专家团队按照“深度学习”实践模型和特征研制典型案例;然后,学科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阐述案例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再由授课教师结合本校校情和学情开展二次备课、上课及反思;最后,学科团队再次对案例进行修改整理,形成“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典型案例。现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单元《回望来时的路》为例,结合“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模型2.0进行介绍。 NO.1 选择引领性学习主题 “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要求教学设计从单独的课节上升到章节单元,整合有逻辑关联的教学内容编制学习单元,选择引领性学习主题,展示教学清晰的结构、完善的体系和内在的关联。 依据学科学业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和真实学习任务,本案例整合了高一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必修一第二课、第三课内容,编制了全新的学习单元《回望来时的路》,旨在引导学生从中国自身的探索历程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什么能、为什么强。 NO.2 确定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 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本课例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方面,分别提出了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学习目标。如在“科学精神”方面的学习目标为:让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的成就,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改革开放;在“公共参与”方面的学习目标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关注社会变革,关心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担当和使命感。 NO.3 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活动 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挑战性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应该是通过学习任务来推动的,同时学习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教师提供丰富精准的学习资源。例如:在该学习单元第三课时《伟大的改革开放》的学习活动设计中,第一个学习环节“改革故事我聆听”中设计了“制作改革开放进度条,绘制改革开放地图”的学习任务,并且提供了大型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必由之路》、电视剧《湾区儿女》等学习资源,旨在通过让学生动眼观看、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动情展示,形成对改革开放尤其是珠海改革开放的直观认识,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NO.4 开展持续性学习评价 如在该课例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逻辑相连的问题链推进教学,让学生想一想、谈一谈关于改革开放的缘起、推进、深化、反思;课后设计针对性的纸笔练习和开放性的社会实践作业,如参观珠海市博物馆、举办改革地标评选等。 在经历教学研训协同的过程中,教师们对“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和操作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均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珠海市通过学科竞赛、案例征集、优质课评选等方式,进一步形成全市“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典型案例资源库,其中既有单一学科的教学案例,也有跨区域、跨学科、跨学段的案例。 目前,“深度学习”项目在珠海的探索还有待深化,在学校、学科、教师等方面都需要更多尝试。一方面,针对教师教学中仍然存在的理念辨识不清、实践路径不明、课堂教学墨守成规等现象,需要各级教研部门开展系统变革,如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模板、教研活动模板、教师反思模板等,探索深入推进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方法。另一方面,基于前期初步研制的通用型《珠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下一阶段“深度学习”项目推进过程中,珠海市将进一步探索本土化的评价范式,将研究各学科“深度学习”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作为教学改进重点研究的方向。 来源丨《中小学管理》本文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改革珠海实验区之“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丨袁长林、何平、王荣华,广东省珠海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