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的时空边界 未来是没有时间边界的,但研究未来学校应该是有时间边界——应该确定在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的时间范围内,如此,这个未来就比较具体化。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过《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计划》旨在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确定的核心任务,聚焦基础教育和0-18岁儿童的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面向未来推动学校形态变革和全方位改革创新,更好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好推动素质教育,更好培养创新人才。 《计划》认为,具备以下六大特征可以称为未来学校: 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 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 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 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 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 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 可以看出,这个《计划》确定了未来学校的时空边界。 未来学校的基本特点 未来学校是在现实学校的基础之上通过教育革命逐步形成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难以有统一的标准格式。 所以,未来学校是多样化的,但我国的未来学校会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研究未来学校,可能更多的是研究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未来学校基本的共同特点。 (一)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时代呼唤着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因为价值观决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观反过来决定价值观的要点,所以,教育价值观在不同时期是有不同价值取向的。 (二)立德树人更加落实 立德树人的落实,实际上是健全人格的培养。我觉得最主要的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主导性,一个是针对性,一个是亲和力。 所谓主导性,指必须非常明确“立”什么“德”。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增强针对性,第一个是针对问题,第二个是针对需求,第三个是针对对象。 (三)学习方式更加多元 实际上,目前的课程改革也正朝着这个趋势推进。培养关键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的教育趋势,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人民的迫切需求从而成为教育改革的新的动力。这引起了课程的一些调整,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过程成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的过程。学习内容将实现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跨学科综合课程的相互协调;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传统相互协调;传统科学和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相互协调;教与育相互协调。 第二是课程结构的转变,课程的结构转变需要增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不是指让学生平均发展,而是让学生的素养相对平衡而非片面发展,即全面发展。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来的。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来的,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学校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三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最后是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课程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四)学校形态更加开放 未来的学校形态应该更加开放,学校的布局、教室的格局、校园的环境应该更加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未来的学校要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因而布局、格局、环境也应该有所变化,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先进人工智能设施将用于教学,学校信息化水平将大大提高。 学校的空间应该更加开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校的围墙被打破,逐步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场所更加多元;学习的时间也更加开放,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可能会被打破,学习时间更加自主;学习者更加开放,可能会打破学籍和年纪的限制,朝着终生学习的方向前进。 目前STEAM教育、创客空间和项目学习法等都是比较流行的学校形态。 (五)教师队伍更加活跃 教育工作的终端是教师,学校教育的终端是学生。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不管是秉承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遵守教育规范、落实课程要求,都要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终端,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取得教育实效的关键。 教育是创造性劳动,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实际组织者,是教育改革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桥梁。 只有尊重教育终端的创造性才能使教育真正增强针对性,亲和力,实效性。而教师的事业激情和自主性是创造力的源泉,应该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创造激情和最大限度地赋予教师自主的创造空间。 (六)教育技术更加前沿 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环节,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方面进展比较大,因为教育管理可以借鉴企业管理,教育评价可以借鉴企业评价,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的信息化。 目前我国对于人工智能尤为关注,“设置人工智能课程,开展全民人工智能教育。”除此,国务院还发布了一个文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现在科学家、工程学家、教育家、未来学家,都对人工智能和未来教育做了种种预测,有的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发挥教育环节的辅助功能,有的认为它可以发挥教育环节的取代功能,有的认为是个性需求的服务功能,有的认为是优质教育的普及功能,有的认为是教育目标的分工功能,有的认为是学科设置的更新功能,有的认为是学校形态的改变功能,还有的认为是终生学习的常态功能。 (七)教育评价更加合理 在未来学校里,需要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使这种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实际上一个是评价内容要全面,一个是评价功能促进发展。同时也要建立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面对未来学校的理想,需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同时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策略。 来源:《未来教育家》杂志 ,作者陶西平